從「國文科大學學測」到「大一國文教學」平議

從「國文科大學學測」到「大一國文教學」平議
姚 振 黎
minn@ncu.edu.tw
chenliyao@cyu.edu.tw

摘要
當台灣的大學教授都在慨嘆:大學生國文程度愈來愈差時,本文試就「國文科大學學測」與「大一國文教學」雙管齊下,探究學生國文學習情緒、興趣、程度低落之外緣與內因,及其主、客觀因素。析論與大學入學關係極為密切之大學學測國文科考試命題內容與流程、癥結及其改進之道。又如何使大一國文教學親切有味、生動有趣;學生由逃避、躲閃之學習態度,轉為心悅誠服、靜心受教。

寫作方法(methodology)以個人實際教學與培訓中等教育國文教學師資之經驗,佐以最新出版文獻,經由篩選與實情相符之貼切報導與平實公允之經驗案例。全文分五部分:壹、國文科大學學測面臨的問題;貳、國文程度低落的外在因素;參、可喜乎?可悲乎?〈大學第一篇作文!〉;肆、活學活用的大一國文教學原則;結語:樂在其中的大一國文教學!蘄使大一國文教學師生共享教學、諮商、互動之樂趣。

關鍵字
大學學測、國文科、大一國文、教學法、教育政策、教改



前言:擁護教改願景,卻擔心執行亂象

台灣九年一貫課程改革列車啟動,不過,《遠見雜誌》於本(2003)年1月27日針對國一學生、家長、教師的〈全國教改大調查〉發現,七成教師與家長贊成恢復傳統聯考,卻又有八成六教師與七成家長支持教改,顯示不論家長及教師,基本上都支持、擁護教改的願景,但教改執行之種種混亂,讓他們想走回聯考路。

此一調查係針對全台各地區共計七十所學校之國一學生、家長及教師對課程改革等意見,有效回收問卷:學生部分為2,200餘份,家長240餘份,教師一百多份。

教師站在教學第一線,八成二受訪教師表示「非常清楚」、「清楚」為何要推動九年一貫課程,但一成六教師坦承「不太瞭解」或「完全不瞭解」;家長清楚這項課程改革意義的比例則為三成五,六成三不瞭解為何要推動九年一貫課程改革。

新課程改革已開始推動,但是調查發現:頗多教師仍維持在傳統思惟裡,當被學生問到難以回答的問題時,五成七老師「會找標準答案給學生」,一成一「會教學生去找專家」;「願意指導學生找答案」僅百分之七。

至於家長教育子女的方式,近三成七的受訪家長「選擇直接找答案」,二成八「要求去問老師」,超過一成二告訴孩子「專心讀書、以後就會瞭解」。

教育改革的目標是希望學生快樂學習,但是,五成四受訪國一生表示「自己在校外補習」,其中一成八每周補習超過七小時,且補習超過二科,已有一成五的學生自承「憂鬱」;沒有補習的學生則不是支持教改而不去補習;主要是父母沒錢讓子女補習。

壹、國文科大學學測面臨的問題

目前國一生的家長與老師,多半是二戰後出生的中壯代,這一世代普遍較支持改革,但教改執行面複雜,使得他們無法全盤掌握狀況,因此造成「既支持教改,又渴望聯考」的矛盾心理。偏偏教育改革帶來的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出現的狀況,使得學生、家長、教師想到不久之後,即要面對的大學學測(「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或無所適從,或心生疑懼,茲從新課本錯誤五花八門、大考中心(「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稱)「球員兼裁判」、考題偏袒自然組、可憐學子讀國文──「學海無涯」,析論在「考試領導教學」下,國文科大考學測面臨的問題。

一、國中小新課本、錯誤五花八門

教育部每年平均花費新台幣八千餘萬元的審查費審查教科書,但是今(2003)年2月11日、國中小學生開學的新課本,經立法委員程振隆指出:「錯誤百出,令人慘不忍睹。」[1]除「錯別字」比從前多上好幾倍;「菜『肴』」、「『游』說」、「『符』堅」、「歌『子』戲」,這些錯別字在新版國中、小教科書中俯拾皆是,又如:康軒版國中社會一年級下冊,提及日治的「大正」時代,正確時間是公元1912-1926年,教科書卻誤載為1920-1924年,平白少了十年;翰林版國中社會一年級下冊,指出「到了戰國時代『剩下』七國」,事實上除「七雄」外,還有宋、魯、鄭等十餘國;南一版國小社會四年級下冊,提及開採大理石礦的花蓮縣秀林鄉和平村,卻誤載為「花蓮縣和平鄉」;至於仁林文化版國一國文,將全世界第四長河之美國密西西比河寫成「全長三千多公里」,比原長六千零二十公里足足短了三千公里,平白少了二分之一。此外,認為台灣漢人的吃檳榔文化,是受到平埔族影響,然而根據《本草綱目》記載,此一習俗早在明代即由南洋地區傳入中土;南、北匈奴分裂是在東漢光武帝年間,卻硬將漢武帝扯入,類似錯誤不勝枚舉,編輯不嚴謹可見一斑。

程振隆指責:編審草率,錯誤五花八門,而其辦公室同仁僅花了一、兩天時間就找出百餘處錯誤,教育部花大筆白花花銀兩,「對書中錯誤卻渾然不知,真不知道這些編輯委員與審查委員究竟是用什麼心態在編審教科書?」程振隆說,他去年已「校正」過國中、小教科書,今年錯誤依舊,他預言:明年還會重蹈覆轍,故要求限期改善審查制度。[2]

茲以日本為例,日本有獨立的教科書調查審議會,審定意見、審查委員名單都對外公開,並設有許多專任調查官調查每一本教科書的錯誤,審議會還要將教科書交付全國各地的學校教師或具學識的兼任匿名調查員審查;一本教科書由企劃、編輯到審定,大約三年時間;單就審訂而言,至少要一年,而且至少經過三種不同屬性的審查者審查。反觀台灣國中、小教科書編輯委員資格缺乏限制,審查委員名單又不公開、不願負責,審查品質堪憂。

當前因應之道,(一)公佈教科書審查委員名單,以示負責,(二)建立教科書編輯委員資格制度,(三)修正現行教科書審查制度,並要求限期改善,以避免審查時間過於倉促,(四)避免不正確的教科書內容誤導學生,以保障兩百多萬名台灣國中、小學生的受教權。

二、大考中心「球員兼裁判」、「學商兩棲」

2003年1月24日,台灣的大學學測國文科試題被檢舉:第16-18題組中,有關梁陳時代的「宮體詩」,為龍騰版參考書的獨家教材。提出檢舉的出版業者指出:龍騰版高中國文教科書及參考書的編者同時兼任大考中心命題者,因此被質疑未利益迴避。大考中心隨即於1月27日指出:「國文科選擇題第16-18題,命題都沒有瑕疵,不需送分補救;雖出現宮體詩字眼,但不是考宮體詩,而是測驗考生對文意、詩意的掌握與瞭解。大考中心副主任曹亮吉同時表示:引用同一篇文章就像中樂透彩般巧合。」[3]

據指出:龍騰版的國文課本不但介紹梁陳宮體詩,且舉例說明作家與作品,包括:梁簡文帝蕭綱及其詩作〈詠內人晝眠〉:「夢笑開嬌靨,眠鬢壓落花,簟文生玉腕,香汗浸紅紗。」這四句正是學測第18題的答案。據其他版國文教科書的編者指出:一般高中教材不會提到宮體詩,此題偏難,好像在考大學中文系學生。[4]

去年學測,國文作文題目是台北某高中的模擬考題;今年國文科選擇題第16-18題與補習班講義雷同,民間普遍反應:大考中心到底是在做什麼用的?當這樣的情形發生第二次,「我們實在不明白:為什麼大考中心還能以『純屬巧合』四字帶過?」[5]

完整的課程教學,必須在課程設計上有密切的聯繫,且難易適中、循序漸進,以達成教學目標。然而,在課程設計上,教育政策的決策者、出版教科書的廠商、參與教科書編輯的人員、及實際從事教學活動的教師,常忽略引導課程設計的教育目標。(Wang, Haertel, & Walberg, 1993)因此,教師常關注課程的內容與相關的配套活動;書商則因來自各利益團體所加諸的壓力,使得課程的內容不斷擴大,學習動機、趣味性掛帥,卻導致內容缺乏深度、系統、與統整(curriculum integration),造成知識與技能分離;教科書編輯人員被質疑與考試/學測等評量掛鉤,「教練兼裁判」。出任大考中心考試命題工作的成員與擔任民間教材編審或顧問之間,只能擇一,不宜「學商兩棲」。因為此種腳踏兩條船的情形,雖構不上違法亂紀,但從高道德標準來檢驗,「兩棲類」學者專家應知所節制;事關「利益」、「道德」的拉鋸,應知所檢束與迴避。[6]

三、考題明顯偏袒自然組

考完今年的大學學測,社會組考生發現題目明顯偏袒自然組考生;對於原本處於劣勢的社會組學生更形雪上加霜,社會組考生反應︰「感到無奈與失望」。[7]

雖然往年學測自然組考生在「數學」與「自然」考科一直大佔便宜,但社會組考生通常在「國文」與「社會」考科能扳回。不過,今年學測卻是:國文和社會考的是「一般常識」,不必讀太多書也能考得不錯,加上考題範圍太廣,花時間、心力準備的考生也不一定十拿九穩有好成績,無法拉大分數差距、無法評量出鑑別度的試題;反觀數學和自然則是考「專業知識」,必須深入學習才能得高分。一來一往之間,原本就稍處劣勢的社會組考生,更為吃虧。

在實施大學多元入學後,許多原屬社會組的商學院、管理學院,只採國文、英文、數學三科計分,吸引許多自然組學生報考;大幅壓縮社會組考生的空間。而在甄選入學方面,自然組考生大多有科學展成果可以呈現,而社會組考生卻少有社會科的競賽成績[8];加上學測又有利於自然組考生,對社會組考生想考上理想校系,更是倍感艱辛。

在教改中,大學學測,本質上,原不過是門檻性質,主要在測試學生:是否具有高中畢業生應具備的最低標準、起碼要求的課業知識;並非如指定考科具有鑑別功能。現在,學測卻完全違背上述原則,數學與自然科一味「打擊」社會組考生。更有許多補習班稱許今年數學與自然科是「鑑別度很高的試題」;事實上,一份真正優質的學測考題只需反映學生是否具備一般高中生應有的課業能力。是故今年大學學測社會組考生反應:「大考中心應堅守考試的公平性,不能出現有利於特定組類考生的情形。」

四、可憐學子讀國文──「學海無涯」

今年高三學生是高中教材「一綱多本」的第二屆,從當初出版國文科教材的書商原有九家之多,經過去年一年慘烈廝殺,仍剩大約六家在搶食台灣高中國文教科書市場大餅,這表示:國文一科即至少有六種版本,每一版本有六冊課本及六冊文化基本教材,共計至少七十二本書,誰也無法告訴站在第一線的教師和實際應考的學生:到底念哪一個版本最有用。

自從教材由「國編本」一家獨佔市場,至教材開放後,教育部官員曾安撫大家的疑慮:「在一綱多本的精神下,用哪一個版本都沒差!」高三國文教師在本(2003)年1月24日、國文科大學學測考完後,欲哭無淚的說:「的確沒差」,並沮喪的表示:

因為當我們以活潑熱鬧方式上完《紅樓夢》的〈劉姥姥〉,考題是課本未見收錄的《紅樓夢》裡五首菊花詩。有一題是現代詩填空,考的是『劉大白』、『冰心』、『何其芳』的詩,我們學校教的版本是『余光中』、『鄭愁予』、『徐志摩』的詩,雖然我也常補充其他詩人的作品,但每年發表的現代詩至少有五千首以上,身為老師的我心中好悲痛,因為學生焚膏繼晷念國文,既不知是否能提升文學造詣?也無法確知是否對考試成績有助益?如果推理能力較差的學生,只有『猜一猜』的命運,因為一分耕耘已經不一定有一分收穫,在現實的升學壓力下,請問高舉教改大纛的袞袞諸公,如何解開學生們心中的疑惑?

至於高三考生則表示:「因鑑於前一屆學長姊的苦讀與茫然,我們盡是一窩蜂的向補習班報到,希望能讀到全部的版本,聽聞有些學校的國文科買兩種以上版本,不但所費不貲,且老師與學生均感心力交瘁,但仍無法涵蓋所有的版本,最重要的是:努力讀書對考試的分數提升,完全不成比例。我們怎能不深感挫折呢?」「我們曾茫然的問老師:國文範圍這麼廣,念多少版本和不念好像沒有什麼差別?老師無言以對。」

負責教改政策及支持教科書開放者,「可否體察民間疾苦?可否告訴我們這些無所適從的老師及學生,還要當幾年的教改白老鼠?」這是一位身為高三國文教師的心聲。[9]

貳、國文程度低落的外在因素

目前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分為甄選入學、考試分發兩大類;前者細分成推薦甄選、申請入學兩種,後者分為甲、乙、丙三案。

在教育部主導下,93學年度(2004)起,大學「推薦甄選」與「申請入學」將合併;入學分為「申請入學」、「考試分發」兩大類;前者由高中學校推薦學生向大學校系申請入學,或高中生自由遞件申請,考生僅能選擇其一管道報名,後者為考試分發入學,有可能走回類似聯考的制度。

一、入學考試制度下的國文學習誘因

在台灣,民眾贊同教改是因為過去教育體制的僵化,不足以因應多元社會需求與全球化的趨勢;至於民眾認同聯考,是希望在多元化的潮流中,能夠維持公平與簡單的精神。簡言之,在台灣行諸四十餘年的聯考,其賴以生存的教育環境已經大為不同,使得聯考不再適合作為唯一的升學手段;因此,民眾認為教改是對的,但不見得認同所有措施;又贊成聯考公平與簡單的精神,但絕不能視為走回頭路。因此,教育部重新規定:國小畢業前,須熟練「九九乘法表」與「計算能力」,又對「建構式數學」、「大學多元入學方式」懸崖勒馬,獲得學界喝采。[10]

由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簡稱「招聯會」)十五所常務委員大學的教務長(Dean of Studies)組成之「九十三學年度大學多元入學方案檢討改革專案小組(簡稱「專案小組」)」於本(2003)年1月27日開會討論決定:未來大學多元入學將簡化為「申請入學」及「考試分發」兩種管道,推薦申請與自由申請的申請入學將設統一彙辦窗口,聯合成立報名收件彙辦中心。考試時間也將在同一時段,並規定高中學生只能在推薦申請、自由申請中擇一報名。至於聯合成立統一收件彙辦中心,除可避免同一考生重複錄取多所學校,又可簡省考生時間與金錢,以減輕學生負擔。[11]

在教育部要求簡化考試制度的指示下,專案小組針對考試分發入學改進方案已擬定兩套草案:一種是採一階段式考試,由各校系指定四到六個考試科目,另一種則維持現行兩階段式考試;第一階段考學科能力測驗,第二階段再考四到六科指定科目考試。[12]影響所及,國文科可能(一)必考,但不計分;(二)廢考,或如目前高中聯考之廢考部分項目,如:作文。此一措施,對青年學子之國文學習情緒、興趣、程度之影響,不容小覷。茲以唐詩興盛與唐代以詩取士為例說明之。

唐代以詩取士,於是詩歌一門成為文人得官干祿之捷徑;與明、清兩代之制藝相同,作為當日青年士子的必修科目。雖然以詩取士,格於歌頌的內容與形式之限制,自是難有精彩作品。但此一考試制度,提倡作詩風氣、對加強詩歌技巧的訓練與詩歌的普及,有重要作用。考試制度既對詩歌技巧有普遍訓練的作用,而詩歌技巧的普遍訓練,是詩歌繁榮的一項準備工作。《全唐詩.序》說:「蓋唐當開國之初,即用聲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傑之彥,悉從事於六義之學,以為進身之階,則習之者固已專且勤矣。而又堂陛之賡和,友朋之贈處,與夫登臨讌賞之即事感懷,勞人遷客之觸物寓興,一舉而託之於詩,雖窮達殊途,悲愉異境,而以言乎攄寫性情,則其致一也。」
唐詩興盛與其時科舉考試之進士科重詩賦,大有關係。距今1,400年,此一考試措施之精神仍可用於今日大學入學考試;若廢考國文,或雖考試、不計分,影響青年學子國文程度,現已顯現,將於稍後述評。

二、「人人都可上大學」教育政策下的國文學習氛圍

當今年大學學力測驗落幕時,一位參與此次學測監考工作的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表示:觀察這些學生們的考試表現,不得不為這一代的台灣年輕人感到憂心。即令是名校出身的資優生,許多人在鐘響入座、定位後,連考題本都不需打開,只管從A到最後一個選項隨機抽樣,甚至有學生連猜答案都嫌麻煩,一坐到位子上,不到十分鐘,便趴在桌上夢周公。「我們不禁要擔憂,這樣的學生,在今年七月份號稱錄取率達百分之一百一十的大考中,勢必仍有大學可以選擇就讀,可以想見在未來,所謂的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上已無任何優勢可言。」[13]

大學教育不屬於義務教育中之一環,如果教育制度是以達成「人人都可上大學」為目標,此乃「齊頭式的平等」,將真正具有實力的學生打入與所有人無分軒輊;毫無任何鼓勵學生努力向上之機制,不久的將來,在國際上,必將影響台灣學生整體競爭力。[14]如此學習態度,能有資格接受高等教育資源嗎?

三、大考中心公信力的確立

九十二學年度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大學學測」)於1月25日落幕,隨即傳出一連串試題爭議與洩題弊端,對於熟知大學入學考試中心(簡稱「大考中心」)內部運作的人士而言,都不感到意外。

「由於『制度不善』與『人謀不臧』,原本應嚴守試務中立的大考中心,卻和外界的『考試周邊產業』如升學補習班、教科書出版社等,交織成緊密的利益共生網,使得大學學測的公平性與公信力淪喪。」[15]這次大學學測被質疑命題獨厚某出版社教材,又驚傳英文試題被坊間補習班完全命中,逐漸浮現的冰山樣貌,已然清晰可見。

關於大學學測國文試題,取材於「某家」教科書出版社之獨家內容,已如前述。其實並不難理解:大考中心去年爆發的命題委員兼任坊間教科書編著者的爭議,就被查出某一考科的試題研究小組成員,幾乎都是這一家出版社的編著者或顧問。大學學測工作人員和該出版社的特殊關係,不言可喻。所以此次命題又發生偏愛同樣的出版社,「只是共生結構的另一次展現,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16]

對於如此影響十六萬四千餘位考生的試題,竟是在缺乏監督與控管的情形下產生,不但讓從事教改的有志之士徒呼負負,更讓大部分無辜的莘莘學子蒙受考試的不公,卻縱容那些因考試制度而產生的「新興考試特權階級」。本(2003)年4月4日,立法委員洪秀柱、陳文茜等三人親訪大考中心,建議成立題庫,大考中心主任答以「不可行」及「緩不濟急」。然而,「考試公平」與「考生權益」都是刻不容緩,如何打破利益共生體的繼續營私舞弊,並讓升學考試回歸聯招時代的公平性與公信力。大學學測可以精益求精、更上層樓之做法為︰「改革」與「陽光」。

(一)成立外部獨立調查的機制
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於本(2003)年3月邀請大考中心專案報告,但負責人甚至相關人員並未出席,引發立委交相抨擊,並提議要立法院駐警將他「請」來。做為民間的一個財團法人,因不具公務機關性質,不必接受立法院的監督與質詢。然而,大學招生牽涉到十幾萬考生的權益,「大考中心要接受監督,一味不理會並不是辦法。」[17]

大考中心第一個改革方向應是成立一個外部獨立調查機制,目前考試一旦發生問題,往往大考中心必須自我調查,並事後自我解釋原因;沒有外部且獨立於大考中心以外的調查單位。所以有人懷疑試題有問題,無論雷同題、考古題,或有人洩題時,大考中心往往自行調查了事。例如:大考中心表示,「這次與補習班模擬考題相同的英文科學測簡答題『吉他歷史』一文,係摘自1996年的Absolutely Essential Words一書;且引用文章相同,就像中『樂透』般巧合。」其實這篇文章的歷史已有10年[18]。大考中心調查結果的可信度不足,日久將會損及其作為一個考試機構的公信力。

(二)規範命題的透明度
作為全國最重要的考試機構[19],外人對大考中心實在瞭解不多。以最重要的命題而言,大考中心有命題委員、命題研究員、一堆命題顧問,他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他們和教科書書商的關係?甚至他們和補習業者的關係?外人都難以知曉。而且目前的學科能力測驗還是闈外命題,如果沒有適當的「陽光」,老百姓如何相信其公平性。

衡諸國外類似考試的作業流程,「命題」、「試題」、「修題」、「選題」乃四個環環相扣的關卡,這四個步驟分別由不同的人員來進行。以法國的「高中會考」為例,由大學教授參與命題,初定的題目由高中老師試作並提出修正意見,修題建議由學區教育委員做審查後再交付命題委員做必要的修改,最後呈報學區長(聯招會主委)決定正式考試的題目。反觀大考中心的命題過於簡陋與獨斷,目前大學學測已採闈外命題方式,然後由某些學科教授選題、修題後,即直接出卷。甚至連「試考生」也沒有,所以考題的鑑別度根本無從判別,端視該教授本身的主觀來決定。至於選題教授的選擇又是根據何種標準?他們有無受到任何規範與監督?外界均不得而知。至於他們對高中國文教學的情形與教材內容的熟悉度?對高中學生國文平均程度的瞭解?再加上闈外命題的方式,已使各種可能讓題目外洩的因素得以介入,這正是一切罪惡的淵藪。

(三)內部自我稽核、外部定期監督,雙管齊下
加強大考中心整個內部的自我稽核與控管機制,佐以外部的定期監督,「旋轉門條款」僅為第一步。改進之道為適當的調整董事會組成,例如:加入社會公證人士代表,此外,教育部應想辦法加以監督。[20]

立委(Legislator)諸公想要瞭解大考中心的業務,雖然會對大考中心帶來困擾,但是,如果大考中心自己不思改革,外界要求監督的聲音將會一天大過一天。所以,大考中心要改善其「球員兼裁判」的行為,加強其自我與外部監督的機制,則大考中心作為一個獨立且公正的考試機構,仍是指日可待![21]

參、可喜乎?可悲乎?「大學第一篇作文!」

當大學教授都在慨嘆:大學生的國文程度愈來愈爛時,一位任教於國中的好友嚴肅的告訴我:「我們還有更爛的將要陸續送給你們。」年復一年的聽到同仁們抱怨:學生的程度越來越差,似乎真是應驗了《莊子》「每下愈況」四字。

但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我們又不得不簡化教材內容,絞盡腦汁設計生動、活潑又有趣的課程給學生;古人「取法乎上,僅得其中」的高遠教學目標,日益遙遠,以致於轉向在「萬惡之源」的升學考試制度上費盡心力,但是在「讓學生快樂學習」、「讓學生懂得更多」之間,真的是相互排斥嗎?

以本校大一國文為例,依規定:中文系的專任教師,須帶一班大一國文,每一學期換班級,亦即每一學年,教師可教到兩個不同的系班,學生也會遇見兩位不同的國文老師講授。教師可依個人的專擅,安排教授內容,因此學生或許上學期是現代詩,下學期則為明清散文;上學期是先秦思想,下學期是中國文學概論。內容不同外,教師治學方法、教學風格均不相同。因此,我最常在下學期開學時,遇到同學提出:

上學期國文老師都在放電影,這學期也讓我們看電影!

此外,學生若與上學期的大一國文老師「不投緣」,下學期絕不會碰到相同老師;反之,亦然。因為教學班級是在每學期開學前先由教師親自抽籤,與上學期相同之系班就重新抽籤。此一方式,行諸有年,全校近30位大一國文任課教師,(含專任教師人數不足時,所聘之兼任。)均能接受。

以目前接手之本校機械系一C為例,雖然大一國文為必修,且上下兩學期、各三學分,全學年共計六學分,課程不可謂不重,但是在本學期剛開學時,學生不認為有何意義要讀此科。此一情形可謂:每班大一國文下學期開學時,常遇之事;上學期還是大學新鮮人,初來乍到,不知為自己「爭取權益」,下學期發現真是「浪費」時間、生命的一門課,看得施教者不勝洩氣,似乎學校花了大筆鐘點費付給大一國文教師,都付諸流水了。

教授大一國文不易有成就感,因此,在本(2003)年3月底,每位國文老師都收到一張文學院轉來匿名學生直接投書文學院、言簡意賅的影印筆跡:

希望中文系老師在教大一國文時,不要對外系存有偏見,說出:「我最不喜歡教大一國文」這種言詞。

在本學期新教一班大一國文後,第一次習作,收到一篇「學習心得自訂題目」習作、〈大學第一篇作文〉,全文寫道:

自從大學聯考之後,歷經了約九個月的時間,這應該是第一次再提起筆來寫作文吧!從以前開始,寫作文的目的好像都只為了成績;只為了應付老師。或許現在也是;只是因為老師的要求,不得已就得生出一篇文章。

也許從小在作文上就沒拿過什麼好成績,跟數學不一樣,數學怎麼考就是比人家高,可是作文不管想破了頭,成績還是差人家一截,我那時不懂為什麼,只是覺得很討厭;很討厭寫文章,也不想看自己寫的文章,接著也不想看其他人的文章了。我不想讓自己寫的文章變好,只是想著趕快有一天能解脫,甚至考大學、上了機械系,我也幻想自己終於要解脫了;再也不用面對國文、英文那煩人的科目了(雖然大一還有)。

上了大學,我不確定自己是哪裡改變了。是變得愛講話了,還是變得勇於接受挑戰了,還是因為環境的被迫,我不知道。只是突然覺得有寫作的能力好像很重要,不管是讓人瞭解你、與別人更多的溝通,讓自己變得更有價值,讓自己能做更多的事情;突然覺得自己能寫得越多、越好、越有內容,好像是必要的東西。從小對作文就有一種莫名的恐懼,現在卻覺得:越是恐懼就越要去做,做了它就變成你的,不做就永遠怕下去。雖然現在應該還是寫得很爛,沒什麼章法、修辭,搞不好也沒什麼內容,只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但是,這不是一篇只為了應付的文章。


《禮記.學記》篇論及教學不成功的原因,包括:「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可見「及時教學法」的重要,西漢時人即已知之,遂立即與該生進行筆談互動。

肆、活學活用的大一國文教學原則

在平日進行大一國文教學時,主要把握之原則:

一、曉喻學生:《莊子》「無用之用,是為大用。」[22]

當中文系以外的學生,「被迫」要修大一國文時,第一個反應往往是:「我又不是中文系,哪輩子要用到中文!」況且,大學入學時,雖考國文,卻不計分。此時,教師除曉諭愛因斯坦的名言:「專家只是一條訓練有素的狗。」並藉《禮記.學記》學者有四失,「或失則多」,深入淺出、娓娓陳述、舉證學習國文的目標、樂趣與影響力。

二、融會貫通,古為今用。

使文學典籍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詮釋與闡述,以說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的歷史事蹟不會重演;所有英雄人物,都已灰飛煙滅,但是歷史事蹟的精神,從來沒有改變;藉由前人的經驗,豐富我們的經驗。

例如:當美伊戰爭剛開打時,學生問戰況分析,則影印《史記.淮陰侯列傳》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陳餘「千里餽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左傳.秦晉殽之戰》蹇叔說秦穆公「勞師以襲遠」、《孟子》生於憂患章、蘇軾〈教戰守策〉趁勢發揮,並剪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3]、〈歐元對上美元〉[24]介紹學生閱讀;講授漢朝樂府〈陌上桑〉,因涉及羅敷裝扮,故補充〈由美色、美人談古人的審美觀〉、唐人傳奇〈虯髯客傳〉李靖之審美觀、韓愈〈送李愿歸盤古序〉昌黎之審美觀;教至杜甫詩,從杜甫親切有味的詩作入手,又因為寫過杜甫相關之論文,故補充熟稔之資料,以說故事般的簡明扼要陳述〈杜甫之人格與風格〉,使學生認識國文的贍富;在輕鬆的學習氣氛下,提升學習情緒,使知所不足,急起直追。

三、藉由習作,與學生有極佳的互動。

當學生發現國文課外讀物、參考書籍,汗牛充棟,卻沒看過幾本,而告以:「國文程度一直不好」,我總回答:「我不在乎你的過去;我在意你的現在與未來。」

大一國文課學生常謂:「老師比導師還瞭解我。」正是因為大一習作!

按本校規定:大一國文每學期三學分,故教師必須批閱三篇學生習作。當我要求學生依學校規定:每月繳交一篇習作,學生說:「沒可寫的!」「要寫什麼?」我均試著發幾篇個人近日寫成的雜文(不是論文),以供參考。並告訴學生「遊戲規則」:

* 「大塊假我以文章」、「萬物靜觀皆自得」、「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題目自訂,題材不拘。

* 寫作以前,請先全盤構思,切忌寫一句、想一句。

* 如果自己都不感動,甚至不喜歡的習作,就不應重新構思、寫作。總應自己會心有得不吐不快、願與人分享者。

* 不要徒貪成篇。「同學繳交學費,依規定:我必須一個月為你改一篇習作,你若寫太短,匆匆交來,就是便宜了我。王安石〈讀孟嘗君傳〉八十餘字,至今我們仍在背誦,問題是:你、我沒有那樣的功力;還未進入主題,就已經八十餘字了。」

* 至於「篇幅應寫多長?」有話多說,沒話少說,總要將主題說清楚、講明白為原則。

* 請以手寫稿代替電腦打字;珍惜最後手抄稿件的機會。

2003年4月、一名學生繳交之習作寫道:

大學生活比想像中還要來得輕鬆有趣。剛開學的前一、兩個月,學長、學姊們頻頻來推銷社團,每個教授上課的方式,也正如傳說中好玩,大一上的生活,就在熟悉和玩樂中被我給混掉了。(案:振黎批注「『混』字,用字傳神。」)

直到現在大一下,遇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老師,姚振黎老師,雖然外表不是很顯眼,矮矮小小的,略帶有點憨厚,但是從她的談吐及許多論文中,可以看出她滿腹經綸,相當的有智慧,雖然我去過大陸,但看完了她寫〈我的浙江處女行〉這份文章,就能讓人有身歷其境的感覺。中大真的是個環境好,師資又極為優秀的好學校啊!

雖然有經驗的老師會告訴我:「學生國文爛,已經爛了十二年;從國小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不是你一下子可以整容、改得好。」我始終抱持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每見學生習作提及讀書、社團、打工、感情生活,與處世、交友的困難處,在習作中自動陳述,也遇有學生每次繳交一本習作而非一篇,並寫道:「我是以寫日記的方式在寫大一國文習作」。對於習作,我均親自批閱,對內容、想法、情采、錯別字,從不假手他人。

結語:樂在其中的大一國文教學!

對個人而言,大一國文教學的最大收穫是:

一、助我逆向思考、溫故知新,享受學習與成長的喜悅。

偶有一個回饋,或是一篇佳作,或幫助我逆向思考,或讓我看到學習與成長的喜悅,幫助我再成長一次,享受溫故知新,都是快樂的事。

二、足不出戶,仍得以貼近社會脈動,提供源源不斷的論文寫作素材。

甚多時間在研究室,卻藉由大一國文教學與習作,使我知道:同在台灣的土地上,周遭年輕人、e世代的想法、價值觀,雖然我從不逛街、血拼,也不參加謝師宴、喜慶宴會,但對台灣人流行的時尚、物質,均不陌生!身處斗室,與時代俱進;思想仍能海闊天空,並使我得以源源不斷發表「輔導與諮商」、「國文教學」、「比較教育」、「教育政策」、「教育思想」的論文。
然而,若能結合學識贍富、有志一同的國文教師,為提升優質大一國文教學彼此切磋觀摩,是所至盼!

想到一位知名的「太空遙測」學界的師長告訴我:「至今仍對中國文學有興趣,是在台大一年級讀書時,受葉嘉瑩老師教大一國文的影響。」大一國文教學,真是任重道遠、責任重大而又影響深遠啊!

參考文獻

白子育(大考中心前研究員)〈大考中心公信力沈淪〉,2003年1月30日(星期四)、台灣:《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伊 方、2003年1月30日(星期四)、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李采洪、費國禎〈大陸勤奮潮會不會淹沒富裕台灣的下一代?〉

吳逢軒、〈大學學測,明顯偏袒自然組:理科太專業,文科卻很淺顯,社會組難以扳回劣勢〉2003年1月27日(星期一)、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林河名〈國中小新課本,錯誤五花八門〉,2003年2月12日(星期三)、台灣:《聯合報》第11版、〈生活〉。

林麗雪〈93學年,由學校推薦學生向大學申請,或高中生自由遞件申請擇一〉、2003年1月28日(星期二)、台灣:《民生報》第A3版、〈今日話題〉。

徐敏思、〈巧合雷同,未免太多了〉2003年1月29日(星期三)、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許峻彬〈大考中心:考題雷同,只是巧合〉,2003年1月28日(星期二)、台灣:《聯合報》第4版、〈政治〉。

許峻彬〈大學推甄、申請入學將合併〉、2003年1月28日(星期二)、台灣:《聯合報》頭版。

陳重生、江昭青〈國中小課本錯誤多〉,2003年2月12日(星期三)、台灣:《中國時報》第13版、〈社會脈動〉。

陳詩瑜〈監考,讓我看到台灣未來的大學生〉,2003年1月27日(星期一)、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張瑞雄(東華大學教務長)〈大考中心,需要改革與陽光〉,2003年4月2日(星期三),《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張文翊〈為什麼沒有文史資優生?〉,2003年2月8日(星期六)、台灣:《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黃柏勳〈雷同題、考古題……,那把吉他的歷史已十年〉,2003年1月30日(星期四),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劉廣定〈教改知過能改,仍待加油〉,2003年1月30日(星期四)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遠見》.〈全國教改大調查〉台北:遠見雜誌、天下文化,2003年2月。

姚振黎〈知識管理之國文創意教學析論〉2003年10月4-5日,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科數位教學博物館主辦,「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


本文作者,台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教育 政策與行政學碩士、博士,參與大學聯招、學測閱卷,公職人員考試命題、閱卷,公辦教材評選二十餘年。現任教於中央大學、清雲科技大學,並負責中學國文教師師資培育、指導教授。

[1] 林河名〈國中小新課本,錯誤五花八門〉,2003年2月12日(星期三)、台灣:《聯合報》第11版、〈生活〉。

[2] 陳重生、江昭青〈國中小課本錯誤多〉,2003年2月12日(星期三)、台灣:《中國時報》第13版、〈社會脈動〉。

[3] 許峻彬〈大考中心:考題雷同,只是巧合〉,2003年1月28日(星期二)、台灣:《聯合報》第4版、〈政治〉。

[4] 見2003年1月27日(星期一)、台灣:《中國時報》第13版、社會脈動。

[5] 按:英文科、社會科考題均發生相同情形,見徐敏思〈巧合雷同,未免太多了〉,2003年1月29日(星期三)、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6] 姚振黎〈知識管理之國文創意教學析論〉,2003年10月4-5日,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國文科數位教學博物館主辦,「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頁29。

[7] 吳逢軒〈大學學測,明顯偏袒自然組:理科太專業,文科卻很淺顯,社會組難以扳回劣勢〉,2003年1月27日(星期一)、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8] 張文翊〈為什麼沒有文史資優生?〉,2003年2月8日(星期六)、台灣:《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9] 伊方、2003年1月30日(星期四)、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10] 劉廣定〈教改知過能改,仍待加油〉,2003年1月30日(星期四)、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11] 林麗雪〈93學年,由學校推薦學生向大學申請,或高中生自由遞件申請擇一〉,2003年1月28日(星期二)、台灣:《民生報》第A3版、〈今日話題〉。

[12] 許峻彬〈大學推甄、申請入學將合併〉、2003年1月28日(星期二)、台灣:《聯合報》頭版。

[13] 陳詩瑜〈監考,讓我看到台灣未來的大學生〉,2003年1月27日(星期一)、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14] 李采洪、費國禎〈大陸勤奮潮會不會淹沒富裕台灣的下一代?〉

[15] 白子育(大考中心前研究員)〈大考中心公信力沈淪〉,2003年1月30日(星期四)、台灣:《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16] 同註14,見白子育文。

[17] 張瑞雄(東華大學教務長)〈大考中心,需要改革與陽光〉,2003年4月2日(星期三),《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18] 黃柏勳〈雷同題、考古題……,那把吉他的歷史已十年〉,2003年1月30日(星期四),台灣:《聯合報》第15版、〈民意論壇〉。

[19] 按:每年全國公務人員高普考之應考人數,亦遠不及參與大學學測之考生人數。

[20] 張瑞雄〈大考中心,需要改革與陽光〉。

[21] 張瑞雄〈初探大學入學機會問題〉,2003年2月7日、台灣:《中國時報》第15版、《時論廣場》。

[22] 見〈逍遙遊〉篇莊子、惠施二人對話,「夫子固拙於用大矣。」「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23] 見2003. 4. 3中國時報、第5版。以美伊戰爭回應杜甫〈春望〉。

[24] 見2003. 4. 4中國時報、第15版。


你是這篇文章的第 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