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理論及其實踐

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理論及其實踐
姚 振 黎

(台灣 中央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摘要
輔導(guidance),為教師或專業性的輔導員(professional counselor)對學生所作的有關生活上、學業上、情緒上、社交上、職業上的各項問題與困擾,使受輔者(或稱委託人,client)能自己糾正、改進,而有良好的適應。

諮商(counseling),為藉由專業諮詢者與帶有各種身心問題之來訪者(或患者)的交談,緩解來訪者的心理緊張與衝突,提高其適應能力的過程。包括對來訪者的婚姻、家庭、學習、職業、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的指導。雖患者年齡自嬰幼兒至老年人,諮詢方法之形式、內容不一而足,唯諮詢者與來訪者間必須建立相互信賴感。

本文寫作方法(methodology)係以輔導與諮商之理論為經,來訪受輔者之實例為緯,並以「至聖先師」孔子之諮輔為例,經由溝通、瞭解、尊重、互動,記錄書寫,文分四節︰壹、輔導與諮商之義涵,貳、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要件,參、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目標,肆、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實踐,蘄能將學理與實務結合、中國文學與美國教育會通,自教學相長中,對從事輔導與諮商者,效綿薄之力。

關鍵字
輔導、諮商、應用文


The Theory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Counseling
Yao, Chen-Li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Abstract
Counseling is a work with which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communicates with the client to resolve or alleviate the client’s mental tension or pressure as well as to enhance the client’s adaptability. It offers instruction to the clients on his/her marriage, family, learning, occupation and habits. The range of the client’s age can be from infant to senior and the counseling approach consequently has different forms and contents. One thing that makes counseling successful is the mutual trust between the counselor and his/her client.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paper is to apply theories of counseling to the study of practical cases of clients. Additionally, it adopts counseling samples from “the Greatest Sage and Teacher” – Confucius. There are four parts to this paper: (1) the concept of counseling; (2)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counseling; (3) the goal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counseling; (4)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writing in counseling. This also includes five essays that the author previously published.

Key words
guidance, counseling, practical writing, Confucius



壹、輔導與諮商之義涵

「輔導」一詞的意義,所謂「輔」者,助也;《尚書.湯誓》曰︰「爾尚輔予一人」。又《禮記.文王世子》云︰「保也者,慎其以輔翼之,而歸諸道者也。」如《史記.魯周公世家》︰「且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皆是輔助或協助之意,且是對「人」而言。所謂「導」者,引也。《說文》如「為川者決之使導」。又訓也,教也;如《國語.晉語》︰「是以導民」。皆是引導教訓之意,也是對「人」說的。

「輔導」一詞,原文為guidance,其意為引導的行動(an act of guiding),是引導者所提供的指揮或監督。在教育學中,輔導的意義為︰教師或專業性的輔導員(professional counselor)對學生所作的有關生活上、學業上、情緒上、社交上、職業上的各項問題與困擾,使受輔者(或稱委託人,client)能自己糾正、改進,而有良好的適應。是故,英文對輔導一詞之解釋,與中國大體相同。

裴斯塔洛奇(John Pestalozzi)為十九世紀的教育家,認為教育有「成己」、「成物」的雙重意義。裴氏喜用「樹木」、「樹人」的比喻,其謂︰「教育的象徵,是那溪邊沃土的種子,一粒種子,包含一棵樹的全型;一個嬰兒,包括一個人的潛力,只待漸漸開展、長成,教師不能給他增加什麼新的才能、注入新的呼吸與生命;只能當心,不讓外來的影響摧折他的生機罷了。」這一段名言,一直為後來人所讚佩。他又認為教育就是「愛」,教師必須發揚「愛」的精神,教育方能有效;愛之外,他又重「智」。但他說的「智」是與「愛」不可分的。他曾說︰「有愛而無智,其愛盲;有智而無愛,其智死。」再就社會的觀點言,教育是改造社會的原動力。裴氏認為︰等到這些兒童發展成人,這個貧窮、疾病、愚昧、擾亂的社會,自然也就完全改觀。所以,他承認教育的力量是能夠改造社會。總之,裴氏思想對現代教育輔導,具有極大的啟發。[1]

至於諮商(counseling)一詞,與「輔導」相通,且是「輔導」的核心,其所運用的方式與技術,皆較「輔導」更為深入、精密,如果只談輔導而忽略「諮商」,很難達成輔導的任務。

諮商是輔導教師與受輔學生,在個別關係的方式下,連續進行接觸會談,提供各種助力,使學生能有效的適應自己的智慧、性向、興趣、能力等各方面的發展;同時,也能順應自己的家庭、學校、社會等環境,而得到健全的適應,俾能獲致自我瞭解與自我實現,並具有解決自身遭遇到問題的能力。易言之,諮商即是在協助學生知所選擇,走向自我指導之路,以促進其全面的成長與發展。所以,諮商是一種方式,也是完成輔導工作的重要步驟;諮商之於輔導,有如靈魂之於軀體,乃輔導上不可缺少的措施。

吾人欲將輔導與諮商之理論及實務,搦筆染翰,寫成應用文,使經驗得以分享之要件為︰明瞭受輔者特質,因材施教;善體徵候的敏銳,見機而作。

貳、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要件

一、 明瞭受輔者特質:因材施教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9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魯道夫‧馬科斯(Rudolph A. Marcus),以科學家兼教育家的背景認為:每個人資質不同,同樣一套教育方法不應該適用在所有人身上;「因材施教」有其必要。教育單位不要期望將所有人均教育成智者。在這個社會上,學者、工人都有相同的存在價值。[2]

實則魏.曹丕(187-226)〈典論論文〉即以寫作文章為例,說明:「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於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南朝梁.劉勰(?-約520)《文心雕龍‧體性》也以吾人受先天才氣影響;庸儁有別,剛柔互異,發而為文遂有全然不同風格。但是在「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下,人人又都有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因材施教遂解決了輔導與諮商時「教育目標」與「學生個別差異」的矛盾落差。

以孔子為例,雖未嘗直接概括「因材施教」四字,然司馬遷說他「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查他的弟子,身世有貴的、有賤的;家境有富的、有窮的;資質有聰穎的、有笨拙的;年紀有大的、有小的;地域有來自齊、魯、宋、衛的,也有遠自吳、楚、陳、蔡來的。對著這麼多、這麼複雜的學生個別差異(diversity),孔子竟能不分畛域,不論智愚,不計貧賤,本著「有教無類」[3]〈衛靈公〉的宗旨,抱著「誨人不倦」〈述而〉的精神,只要是有心向學,「自行束脩以上」〈述而〉,孔子沒有不去教誨他們的,也沒有不重視他們的習性,按照他們個性的差異,予以適當的教導。由於他的教導有方,造就出許多有用的棟樑人才。孔子「誨人不倦」〈述而〉與「循循善誘」〈子罕〉的精神,成為會造就學生的好老師典範。[4]

實現「因材施材」的輔導理念之先決條件是:對學生有全面而且深刻的瞭解,準確的掌握學生特質,方能有效施教。孔子注意觀察、熟悉明瞭學生的個性才情、學習興趣。論及學生稟賦: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先進〉

至於為官施政的能力:

由也果,賜也達,求也藝。〈雍也〉

因此在輔導與諮商時能依據學生的特質能力,當學生們同樣「問仁」、「問孝」、「問 政」,所答是難易、深淺、詳略、繁簡各有不同,且同一學生所提相同問題,又因時、因地而有不同回應。當子路、冉有都問「聞斯行諸」,孔子因兩人特質不一,回答也截然不同。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

孔門弟子三千,賢人七十有二,同樣學習詩書、禮樂,文行、忠信,但先天才氣與後天學習各異,最終成就互有不同。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公冶長〉

同樣身通六藝,亦各有特長: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先進〉

按︰一個青少年在某一同儕(peer)團體被拒絕,或是地位偏低,在另一個團體中,並不一定會受到同等待遇,因為,同儕團體的價值與規範常是差異極大的;是否被選為領袖也因不同團體而異。雖然如此,同儕團體領袖的特質(leadership attributes)仍可歸納如下:

一、身體具有吸引力;
二、有判斷的能力;
三、能作決定;
四、對他人能提供意見或建議;
五、自信;
六、富有想像力;
七、成熟;
八、具有廣泛興趣;
九、公平不自私,且獨立性高。(黃德祥,1986)

是故輔導與諮商之應用文寫作,首須具備:明瞭受輔者或學生之個別差異,開發其潛能,成就每一名受輔者真實的自我,發揮「天生我才必有用」(李白〈將進酒〉)的輔導效果。

二、善體徵候的敏銳:見機而作

紐約時報科學記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寫成《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1995)一書後,引起美國,甚至台灣社會廣泛重視,不僅企業界,學校也開始實驗如何及早訓練學生正確的情緒反應,以降低青少年犯罪,並進而充分發揮其潛能與創意。高曼認為︰情緒智商不像IQ是天生命定;乃經由五種可以學習的能力組成,包括︰瞭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激勵自己、瞭解別人的情緒、維繫圓融的人際關係。其論點與Cavanaugh的輔導諮商所重視之敏銳力(sensitivity)相同[5];惠施能獲得莊子的友情、鮑叔能成為管仲的知音,與莊、鮑二人敏銳瞭解自己,進而瞭解對方,關係至為密切。當受輔者告以:

最近我的心情處於一團混亂之中,自己都快變得不認識自己了!因為男朋友跟我提分手。當初認為是個值得交的朋友,現在卻突然發現這只是自己自作多情,經過一連串挫折失敗後,我看到自己變了。我失去面對生活的勇氣,我的生命力到那去了?我已經不再是以前那個活潑外向、到處活躍、充滿自信與幹勁的我了!

《易‧繫辭下》曰︰「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敏銳力可分為安身立命、獨善其身與待人接物、兼善天下二方面。經由細心觀察,反躬自省,認識自己,嚴以律己,免蹈覆轍,進而愛己、愛人,庶幾無往不利。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其出身寒微,且缺乏教養,曾以儒冠為溺器,卻能於數年間,轉劣勢為優勢,終登九五之尊,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與其為人機警,善體徵候,大有關係。

漢八年(BC199)冬,高帝劉邦擊韓王信餘寇與匈奴兵還,在班師回朝時,過趙,貫高在柏人(今河北唐山縣西)埋伏武士,陰謀弒帝。高帝至柏人,日暮黃昏,天色向晚,欲宿於此。在卸甲寬衣後,忽覺心動,遂問「縣名為何?」左右答以︰「柏人。」劉邦曰︰「柏人者,迫於人也。」去弗宿,以故貫高埋伏之人竟無下手機會。試想:如果劉邦當夜帶了大軍,仍住宿柏人,因而被弒,可以肯定的是:中國歷史一定改寫。因此,欲對周遭人、事、物機敏,唯從自我的瞭解做起,明白自我處境,就不至交淺言深,可如〈昔時賢文〉告訴我們的:「逢人且說三分話,不可全拋一片心。」也不會交深言淺,而失去對方的友情與信任。不至於熱心卻害了事,進而瞭解別人;在與人相交時,能讀出對方的想法與需要。敏銳的觀察力不僅幫助感情事件的處理,輔導校園中住宿生活亦然。

真不瞭解:為何室友進出寢室時,開關門要「砸」得如此大聲?深怕別人不知道他回來了。何況這麼晚了,沒看見有人在睡覺嗎?難道從小沒有被教過最起碼的禮貌嗎?很想告訴他,但是想一想還是算了,反正學期將要結束,再也不會和他做室友了!

從無奈的陳述中,可以預見的是:連繼續做室友的機率都幾近於零,豈會進一步成為好友。孔子在道德教育中,強調「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衛靈公〉。應對進退、為人處世宜「反求諸己」,自我省察,無論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抑或如司馬遷《史記》中屢次言及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均須「善體徵候,見機而作。」始能「克己復禮」〈顏淵〉;使視、聽、言、動都符合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與規範,他人自是樂於與我相親近。

宋儒周敦頤詩曰:「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既然「世事洞悉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大自然的無字天書、世事人情的觀察與學習,當能孕育出「窮理於事物始生之際,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6]的敏銳。

但是,國際知名的寶鹼公司(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副總裁John O’Keeffe在談到培養敏銳觀察力的同時,勉勵:「堅持只做重要的事,不為其他小事分神。」[7]畢竟每個人頭腦的Data Base有限,孔門弟子子夏也告訴我們:「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方不至小學而大遺,得到雞零狗碎、雞毛蒜皮的餖飣之見,變成以管窺天,或以蠡測海,猶有甚焉者則是杯弓蛇影罷了!

參、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目標

一、鼓勵向上提升:人一己百、困知勉行

成功的輔導與諮商須具備之重要條件係:具有「誨人不厭、教人不倦」的精神、充分瞭解學生,並主動給予輔導、經常鼓勵學生發揮潛能、與學生相處和諧融洽、對學生學習能作公正的評量、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葉重新,1987;黃德祥,1991)且能瞭解學生所思、所想。

因此,當學生的學習或基於內在好奇,或因為外在壓力,有了第一次的嘗試,無論結果成功或失敗,都值得鼓勵。成功帶來的滿足感、成就感與意義,促使他繼續挑戰;即使失敗,再重新建構(即鷹架skeleton),使其繼續嘗試,此皆促發(ignite)[8]內在動機。內在動機使學生在學習受教之前,無論因挫折而「痛苦」,或成功而「快樂」,個中所有的「痛快」感受,為向上提升的源頭。


















Derived from:Mihaly Csikszentmihalyi , 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1997)
David Feldman & Howard Gardner , Changing the World :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1994)

孔子教育思想認為:人的成長,教育居重要關鍵。「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陽貨〉。至於治理國家、教化人民,「輔導與諮商」較「政令」、「法律」更為重要。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必藉教育人民著手。聖賢才智、平庸愚劣雖有不同,然輔導與諮商,是激發內在動機或開發潛能的不二法門。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

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中庸.第二十章〉

當子路請問:怎樣才是強?堅毅、強韌的意義為何時,孔子答以「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至死不變。」〈中庸.第二十章〉在學生嘗試、投入的過程,或因挫折,半途而廢,孔子則自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中庸.第七章〉漢.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報任安書〉亦曰: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阨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太史公稱譽孔子為「俶儻非常之人」,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的困知勉行,最終得到的樂趣,誠如王守仁悟出「致良知」時所說:「某於此『致良知』三字,乃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可以予人一口氣說盡。」金朝元好問亦有詩曰:「暈碧裁紅點綴勻,一回拈出一回新;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鍼度與人。」[9]惜乎陽明、遺山二先生均未將如何有以致之者曉喻吾人。

然由今日輔導學觀之,教師人格特質、專業素養、輔導技巧及學生人格特質、背景與學習情況,均影響教師之輔導效果。其中「好的輔導與諮商」應具有的人格特質,主要包括:

一、具有情緒上的安全感;
二、性情溫厚而親切;
三、思想開朗;
四、具有誠意與說理能力;
五、具有民主態度;
六、關切學生的反應;
七、身教重於言教;
八、言出必行;
九、不自以為是;
十、能協助學生解決困難;
十一、富幽默感;
十二、公平;
十三、具有同理心;
十四、熱忱負責。

輔導教師的人格特質與學生的人格特質交互作用,是決定學生學習與教師輔導良窳的重要關鍵。是故孔子明示學生: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相較之下,孔子之輔導,給予學生無限生機,且激發學生困知勉行;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向上心,亦為吾人從事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目標。

二、培養自尊自信:愛己愛人、師生雙贏

物質世界的事物,包括名位、權力、功業,甚至學識、美貌,均須藉助他人,甚或大眾支持,榮耀方得以彰顯。然而物質世界的事物,其存在與分配均有客觀條件與形勢,非吾人欲有,則必能得之者,例如:高才遭主棄。所以,孔子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學而〉從事輔導亦須有此認知,方不致如「揠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守株待兔」《韓非子.五蠹》、「野人獻曝」《列子‧陽朱》等情事發生。

絕大部分教師係來自於中產階級家庭,他們或無法理解低階社經水準青少年的興趣、喜好、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使師生隔閡加大,不利低階青少年進入主流社會中。老師們多喜歡背景與其相同的學生,或較偏愛聰明、有魅力、適應力佳,以及社會關係良好的學生,而排斥或拒絕遲緩、叛逆、適應不良的學生,因而學校難以充分發揮社會教化的功能,或未能引導學習與適應較差的學生正常發展,也因此部分青少年在學校中不受接納與尊重,所以對學校有了敵意與怨恨,轉而以偏差行為或方式去滿足個人的需求,青少年的問題於焉產生。

教育、輔導與心理學的相關論著一般都認為學生的違規、暴力與其他行為問題的產生都是事出有因,大抵均從個人、家庭、學校、社會與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雖然不同學者的著重點容或有所不同,但瞭解學生問題的成因是防範的第一步,則無庸置疑。

瞭解學生或平時考察學生,不僅賴聽其言詞,且須考察其行為;不僅「聽其言而信其行」,尚須「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孔子極力稱讚「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又聞。」〈公冶長〉實因孔子敏銳的觀察,對學生的特質稟賦與能力,亦皆了然。

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

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

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
〈公冶長〉

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時代改變,社會變遷,但師生互動猶有不變者。例如: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如何以合理方式輔導學生,以減少學生困擾?如何鼓勵並指導學業上的長期挫敗者,使其恢復信心?如何鼓勵並指導人際關係中長期挫敗者重建信心?

輔導中心應針對學生團體性質的不同,設計各種有益於增進學生認同自己、認同學校的活動,並主動瞭解各種性質的學生團體之行為特質,經由溝通、瞭解、尊重、互動,贏得學生的信賴。

肆、輔導與諮商應用文寫作之實踐

一、積學儲寶、取精用弘的知識力

《文心雕龍‧神思》論及為文寫作必備要件:「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告訴我們:努力學習,像儲存珍寶一樣的將知識累積,始能日起有功;斟酌辨析各種事理,用它們來豐富並增長自己的能力;要研究閱歷各種情況,務必窮根究柢,透徹明瞭,最終就能明白曉暢的陳述己見。從事輔導與諮商應用文之寫作亦是如此。第一要務是積學儲寶,進而觸類旁通,左右逢源。

自柏拉圖及亞里斯多德以來,已有無數大師對「知識」這個議題進行過許多討論。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將知識定位為「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中競爭的新基準。史丹佛大學經濟學家羅瑪(Paul M. Romer)則稱知識為世上唯一無限的資源,是能夠隨著使用而成長的資產。[10]

但在日新月異的時代,IC教父張忠謀《自傳》以其親身經歷述說:三十幾年前寫的博士論文與工程教科書,或學校裏學的東西,只有在開始工作的前五年,能用得到二○至四○%,可能還更少,唯有靠求知心,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的習慣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學習已是終生的挑戰,但是多聞、多見不同於駁雜、散亂,在輔導與諮商中積極建立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要避免陷於資訊污染的泥淖中。因為資訊不是知識;資訊多不代表保有優勢,正如做菜時,完全不放鹽當然不行,過量也會破壞滋味;只有適量才會烹煮出佳餚。John O’keeffe在其《創意Format》[11]一書中以長途飛行時,機艙螢幕上會顯示飛行地圖以及一些資訊為例,包括:速度、風向、高度、預計到達時間,其中有些很有用,特別是到達時間、剩餘飛行時間、目的地時間等。但是有那個人會想知道:機艙外三萬五千呎的高空氣溫是攝氏零下三十七度?誰會因為這項資訊而想到:「天哪!我忘記帶大衣,所以,沒辦法在機翼上散步。」

航空公司為什麼提供艙外溫度的資訊?因為那是現成的,因為飛航技術上的原因,這項資訊受監控,很容易提供。可是由於要傳達這項無用的資訊,反而會捨棄一些有用的資訊,像是最新的預計抵達時間等。然而,我們全都坐在那裏,毫無怨言地忍受這種資訊污染。因此Theodore Rosak在《宗派資訊》(The Cult Information)一書中首先提出:知識是能區分何者有意義,何者不相干。孔子就主張知識不能雜亂無章;必須有一個中心加以統率。當學生子貢認為老師博學多識時,孔子告以:

「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對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將知識一以貫之,才能博觀約取,取精用弘。但若僅只強調專一,又恐因知識狹窄,而流於侷促窒礙。在Faith Popcorn & Lys Marigold合著的Clicking, (HarperCollins, 1996)一書中,行銷顧問兼趨勢專家Popcorn形容他自己每年平均訪問四千名對象,每個月閱讀三、四百種國內外期刊和各種暢銷書、看一大堆電影和戲劇、聽各種流行音樂,還要經常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

二、貼切適當、深入淺出的表達力

明尼蘇達礦業製造公司(Minnesota Mining & Manufacturing Company, 簡稱3M)數十年來,一直定期投注資金,鼓勵內部研究人員,大肆改善舊產品,發展出更優質的新產品。例如:Post-it的創意產品(products)始於解決問題的「衝動」;為使教會詩班在彈奏與獻詩時更方便翻撿頁次,但僅有這種衝動還不夠,尚須有精緻概念(hard thinking)為先決條件,才能具體將問題陳述出來。與受輔者溝通時亦然。

與受輔者互動時,不但求自知,也要求人知;不僅要自覺,而且要覺人。自知不能知人,自覺不能覺人,即使我確有真知灼見的工夫,只能著書立說,從事溝通則力有未逮。貼切適當的陳述、深入淺出的表達能力,亦為寫作輔導與諮商應用文時之首要技能。面對一位十八歲的大一新鮮人受輔者自述︰

自己在過去的求學生涯中,只是一味讀書,除了書本上的東西外,一無所知,人際關係也不太好,不知道如何去和別人溝通、打成一片。因此想在大學時換一個全新的自我,開放自己去接收一些新的事物、訓練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開朗一些。當然,紙上談兵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做起來可不簡單呢!那心理的障礙──十八年來的束縛,豈是隨口說說就能解除、跨越的呢?

試以孔子為例。孔子不僅身教,且在言教時能近取譬:

犛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雍也〉

逝者如斯夫,不捨畫夜。〈雍也〉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公冶長〉

冉求:「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

孔子善於譬喻,又擅用對比: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君子易事而難悅,小人易悅而難事。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

此外,孔子的教誨,本身即是最佳的修辭學例證。例如運用排比:

子謂子產曰:「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言為心聲」,只有心地純良的人,才能吐氣如蘭,口出妙香,用愛心說造就人的話。「說話」代表一個人的品德、學識與修養。在這個重視溝通的時代,讀好書,把書讀好;做好事,把事做好;做好人,把人做好,然後與人為善,則良好的互動與溝通、輔導與諮商將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尊重獨特、和而不流的包容心

孔子明確提出「有教無類」〈衛靈公〉的主張,認為應擴大受教育的對象;只要誠心求教,不分聖賢智愚、貴賤貧富,都應熱心教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試觀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子張;有以貨殖致富、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蓬戶瓦牖、捉襟見肘的原思和窮居陋巷、簞食瓢飲的顏淵;有北方的衛人子夏、陳人子張,又有南國吳人子游。[12]南郭惠子曾問子貢:「夫子之門何其雜也?」子貢回答說:「君子正身以俟,欲來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檃栝之側多枉木,是以雜也。」《荀子.法行》說明孔子門下的確是良莠不齊的;他相信教育可以化愚為智,化惡為善。當受輔者自述:

大家都說學業、社團、交友是大學生的必修三學分,我也渴慕能在課業之外有一段這樣的戀情,尤其是看到同學與女友出雙入對,在這被人稱為「中壢觀光公園」的美麗校園中……。但是,想到自己長相平庸,家境又不富裕,課業平平,也不特別聰明,會有女孩子喜歡我嗎?

試看NBA的Charlotte Hornets隊,Mugsy Bogues能以5’3”身高在籃壇揚名立萬,球迷遍及世界。當Bogues年少時,告訴一起練習鬥牛的夥伴,將來要進NBA打職籃,同儕笑倒在地,因他自幼就身材短小。但是,今天,當年同儕很驕傲的告訴別人,當年曾與Bogues一起玩鬥牛。當盤山寶吉禪師經過肉攤,聽見顧客要求「切一塊好肉」,屠夫答以:「天下沒有一塊不是好肉。」因而頓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莊子.秋水》稱:「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貍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大屋的棟樑可以用來衝擊城門,卻不可以用來塞住小洞;千里馬一天可以奔跑百里,捕捉老鼠卻不如貍狌;貓頭鷹在夜裡可以抓跳蚤,看極細微的東西,白天出來張著大眼睛卻看不見山丘。誠如李白〈將進酒〉詩中所說:「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孔子的包容心與欣賞力,使學在四夷;提供每個學生、弱勢族群發展潛能的學習環境。《禮記.王制》提及孔子與人為善的包容心: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燠燥熱,廣谷大川異宜。民生其間者異俗,五位異和,器械異制,民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

此一「修其教不易其俗」的包容心,尊重個別差異,使四夷得以自由發展,對中國文化及歷代君王產生極深遠的影響。越南、韓國在秦、漢時即納入中國版圖,但秦漢兩代帝王,均未嘗改變當地語言習慣,依舊使用其族姓封號。中國西北方的內蒙,自漢起即為中國郡縣,歷經兩千年,仍然保持其原有的生活習慣與民族特色。[13]正是孔子尊重獨特、和而不流的澤被影響。

《論語.公冶長》顏淵、季路侍章,孔子引導弟子顏淵、子路各自表達他們的志向,而孔子也在子路的請教下,抒發自己的抱負。

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學生的志願雖與老師不同,境界也有高下,但都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切與高尚的胸懷。又《論語.先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位弟子隨侍,孔子以悠閒神態,指示四人自述所願,其中三人所言或多或少與政治權力有關,唯有曾皙對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聞之,喟然而歎道:「吾與點也。」此章素來被認為境界高遠,生機活潑。清人金聖嘆即因嚮慕孔子「喟然而嘆」之意,取名「聖嘆」,因為「至沂水邊玩玩水,洗洗手臉,再至舞雩兜風,然後,乘歌聲回來。」確實有光風霽月、胸懷灑落之致,欲使人回復清朗,此於從政濟世而言,極為重要,故孔子欣賞稱道:「吾與點也」,呈現惠風和暢,春滿大地之情。

孔子除反對「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極力讚揚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是真正的「賢人」!〈雍也〉讚美冉雍是「犁牛之子,騂且角。」〈雍也〉周朝以赤色為貴,故以赤色牲畜祭祀,仲弓(冉雍字)正如雜文牛所生的小牛,卻是純赤色,且頭角周正,可作犧牲,以說明冉雍之德。因此,欣喜的聽著受輔者陳述:

聖誕節又要到了。大部分的系、所都為它而有一些特別的活動,像企管系的手機展、機械系的大胃王比賽,可說是非常熱烈。……我也參了一角,在排戲過程中,感受到有的人擅於領導,有的人會搞笑。像我,雖然沒有以上的天賦,不過,我認為自己是很好的聽眾或觀眾;我不能像別人在台上盡情發揮自己,但卻可以在台下默默的欣賞,默默的為班上或系上出一分力。

這次全校運動大會,我雖然沒有參加趣味競賽,但總是默默在一旁為大家加油,希望他們能有好表現。看到同學愉悅的表情、滑稽的動作,聽到同學歡樂的笑聲,我真的十分高興,有如親身參與活動。看見同學滴下汗水而趣味蒸發出來,我的心情也隨著起舞。


同理,當學生告訴我:喜愛上我的課時,我除了珍惜這樣的教學相長機會,也謝謝同學們的包容心與欣賞力。因為聽者願意開放胸襟、「打開」耳朵,方纔感到「這門課不難聽」。

結語︰能近取譬[14]

教育成功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稱職。如果個個都是「好老師」(good teacher),學生將立即受益,影響可能終其一生,中國儒家將天、地、君、親、師並列,可見對教師推崇之程度。不過要當一位「好老師」並非易事,一位好的老師至少應具備三方面的能力:

一、有效的行政溝通能力,善用校內外資源,協助學生有效學習;

二、教學成功,使學生沒有失敗者;

三、具有輔導學生的能力,能協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與生涯發展(career development)上的問題,進而作最佳適應,發揮潛能。

李察‧法森(Richard Farson)以心理學家、教育家、企業最高主管與管理顧問的多重經驗背景,在所著《荒謬管理》(Management of the Absurd:Paradoxes in Leadership, 1996)一書中指出:輔導與諮商時,若僅是做理性、邏輯的思考,這種事情一定只有好與壞、對與錯,不能兩者兼具的線性思考模式習慣,在邁入二十一世紀時,不但已經不夠,還會形成人類的限制。法森的基本命題是:「事情不會百分之百依照別人教你的那一套發生。」培養逆向思考與同理心(empathy),於輔導教學尤為重要。

值此「知識經濟」時代,[15]唯有以水平思考取代線性思考,開發輔導員自我及受輔者思緒,一起面對未來。為達成輔導理論與實務合一之輔導成果,誠如孔子所言: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靈公〉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季氏〉

瞭解學生能力與學習心理,適時施教,既不失人,也不失言,非躁者、隱者或盲者之輔導所能比,「能近取譬」使輔導方法淺深得當,學生、受教者始終處於「欲罷不能」〈子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泰伯〉的狀態,有如嗷嗷待哺之嬰孩對待食物一般,方得以培育出「聞一以知二」、「聞一以知十」〈公冶長〉,解答一個問題,又可由此而推論,「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的學生。[16]

是故,無論是師生互動或社會期待,對輔導與諮商言,既具因材施教的理念與敏銳的觀察力,明白從事輔導與諮商之寫作目標,以知識為基礎,並培養貼切適當的表達能力、和而不流的包容心,佐以與人為善的態度,欣賞周遭人、事、物,與受輔者一起成長,寫作輔導與諮商應用文,真是樂在其中!

主要參考書目

毛禮銳(1984)《中國教育史簡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姚振黎〈知識經濟時代之國文教學探究〉,「海峽兩岸中國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湖北: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主辦。2003年5月19-20日

姚振黎〈知識管理之國文創意教學析論〉,「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台灣、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國文科數位教學博物館主辦。2003年6月14-15日

Cormier, L. Sherilyn & Hackney, Harold(1993)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A
process guide to helping
. Allyn & Bacon

Csikszentmihalyi, Mihaly(1997)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Davenport, Thomas H. & Prusak Laurence(1998)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Feldman, David & Gardner, Howard(1994)Changing the World :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O’Keefee, John(1998)Business Beyond the Box.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Ltd.


本文作者,台灣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教育學碩士、博士。現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研究所、教育學程,專任教授。著有《墨子小取篇集證及其辯學》、《沈約及其學術探究》、《唐宋三家教育觀研究》、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oblems in Taiwan and in American、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Leadership、Leadership等書。

[1] 趙祥麟主編《外國教育家評傳》四冊之二〈裴斯泰洛奇〉,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5月)頁183-358。

[2] 1999年11月22日(星期一)台北︰《中國時報》9版、社會脈動。

[3] 本篇引《論語》一書時,僅注篇名;書名不另著。

[4] 林礽乾〈論語導讀〉,見周何、田博元主編《國學導讀叢編》(上),台北︰康橋出版(1979)頁302。

[5] L. Sherilyn Cormier & Harold Hackney, The Professional Counselor: A process guide to helping. Allyn & Bacon (1993)pp.13-19。

[6] 姚振黎〈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兼論窮通因應之道〉,見《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第三期,台灣︰中央大學(1985年6月)頁99-110。又 1923年1月,蔣介石歷經陳炯明事件之後,孫中山撰作「窮理於事物始生之際,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對聯一幅,以為勉勵。

[7] Business beyond the Box,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Ltd.。

[8] Dorothy Leonard & Walter C. Swap, When Sparks Fly: Igniting Creativity in Groups(1999)。

[9] 施國祁注《元遺山詩集箋註.卷十四.論詩三首之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頁650。

[10] Thomas H. 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 Working Knowledge: 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1998)。

[11] Business Beyond the Box.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Ltd.(1998)。

[12] 毛禮銳《中國教育史簡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頁 129&130。

[13] 趙天行〈孔子與現代社會人生〉,《中國文化月刊》(1998年8月)總221期。頁1-16。

[14] 〈雍也〉: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15] 參看姚振黎〈知識經濟時代之國文教學探究〉,「海峽兩岸中國語文教育學術研討會」湖北: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部主辦。2003年5月19-20日。

[16] 毛禮銳主編 《中國教育史簡編‧第三章‧第一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頁139。


你是這篇文章的第 位讀者